如果我跟你说,有一个隐秘的行业,仅仅在深圳地区,2012年度收入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就至少有50家,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,你有没有兴趣?
我们就是抱着这样的兴趣,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拜访了10多位从业者、投资者,以期揭开盖头下闷声赚钱的众生相。
这个行业就是“外贸电商”,其中既包括兰亭集势等少数几家稍有点知名度的平台型电商,而深藏在水下的,则是诸多独立外贸B2C平台,以及难以计数的eBay等平台上的卖家。
在国内电商都在比拼谁亏得多的情境下,外贸电商是如何成为一门大有利可图的生意的呢?特别是在2009年之后,如此多的新进入者一涌而入,而整个行业仍能普遍地实现盈利?难道是个人就能玩外贸电商吗?
对于早期的进入者而言,由于最早察觉到某些品类的产品,国内外存在明显的价格差,并且熟悉互联网,从而享受到一段时间的竞争空白期。坊间至今盛传,当初把人民币标价换成美元,外国人仍觉得捡了大便宜。那么,最先尝螃蟹的是哪些人呢?
然而,这样的暴利生意如何能长久存在,外贸电商行业的模式之后又经历了怎么的变种?是做平台?还是借助于平台做一个组织货源的卖家?
在风险投资闻风而动,并进入这个行业之后,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而且,由于外贸电商普遍存在关税问题,使其又变成处于政策灰色地带的生意,给投资者的退出选择蒙上阴影。那么,对于投资人来说,精明的他们又是作何打算的。
我们充分相信你的提问能力。为此,我们在数篇文章里,从外贸电商企业、投资人,第三方的服务商等多个角度,对外贸电商的整个生态和玩法进行了解析。